丹山首页 |红色之旅 | 丹山简介 | 丹山文化大院 | 丹山和谐家园 | 丹山欢迎您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
二十一世纪的丹山 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丹山 解放前的丹山
站点公告

    丹山,明朝嘉靖年间(一五二二年—一五六七年)立村聚户,相传由二郎神担山而得名,面积二点六七平方公里,一千三百三十八户,三千七百一十三人,有二十余姓氏。
    社区党总支、居民委员会凝聚了居民的智慧和力量,为美丽、富饶、文明的丹山励精图治,奋力进取,广造福祉。社区面貌焕然一新,居民安居乐业。
    和谐丹山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农、工、商、学、家业繁荣兴旺。丹山人子孙繁衍,爱党、爱国、爱民、爱社,浩气长存。

亲身体验战斗实战、红色之旅 追寻革命前辈足迹、重走解放青岛最后一道防线
丹山简介

  丹山是块宝地,神奇而又美丽,依山傍水,人杰地灵。占地面积2.66平方公里,人口3800余人,是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人口大村,明嘉靖年间立村聚户,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
  丹山岭南北走向,像一只俯卧的老虎,原名老虎山,面积0.5平方公里,主峰海拔135米,东临丹山水库,周围自古是一片桃李芬芳的花海,其风景美不胜收,历来被文学家、政治家、艺术家所欣赏。早在1888年,有识之士就在丹山岭上建起了文昌阁,敬立丹山碑,引人登山拜阁赏花。1933年在丹山岭上建立了观景凉亭,安放了石桌、石凳,其横联“日暖风和桃红柳绿、山光水色鸟语花香”与文昌阁南北相对,也与顶峰自然天成的望海楼遥相呼应。1936年被评为青岛十大美景之一“碧霞丹丘”。山顶上还有天然的石椅子、石拐炕、金鱼缸和传说的狓胡子窝,在民间流传着神奇多彩的神话故事,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和八月十三,人们都纷纷前来赏花、赶山会、祈山神,煞是热闹,正合了古人赏花诗意境“樱花落尽逐芳尘,此际丹山浩荡春,万顷胭脂千岭雪,艳阳烘醉白头人”。
  丹山岭在军事上历来是兵家所争之地,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亚洲最大的战争,日德战争中,就是重要的外围防线。解放战争是国民党军队守备青岛的重要军事防线。1949年5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青即战役,国民党守军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下,布置了三道防线守青岛,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前哨据点就是丹山岭,丹山岭攻破即可长驱直入解放青岛。国民党守军在丹山岭从山下到山顶修筑了多个明垒暗堡,准备死守这青岛门户。中国人民解放军从5月3日至30日攻破驯虎山、铁骑山等两道防线的重要据点后,第32军280团、281团于5月31日发起解放青岛的最后一战,强攻丹山岭战斗。280团和281团昼夜轮番向丹山岭发起猛攻,浴血奋战,重要阵地反复争夺三次之多,终于在6月1日全歼守地,将红旗插上丹山岭顶峰,接着,势如破竹于当晚解放李村,6月2日青岛解放。
  丹山岭战斗是破阵夺堡的攻坚战,表现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,不畏强敌的大无畏精神,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,代代传颂。像解放军侦察员乔装长工侦查敌阵的故事,解放军指导员舍身救乡亲的故事、女战士徐玉珠敌堡前救伤员的故事、战士张克信冒死炸暗堡的故事等流传至今、家喻户晓。丹山人为纪念烈士的英灵、缅怀先烈,使这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感人事迹传承到子孙后代,在丹山岭上树起英雄烈士纪念碑,作为后人红色教育。
  如今的丹山景色秀丽、风光无限,已成为青岛市城阳区一颗璀璨的明珠。120米高的城阳区电视发射塔耸立在岭顶。1973年,丹山岭还被国家开发建设成为军事设施和用于国防训练、学习、教育的基地。丹山社区两委按照“平时归民,战时归军”的战略思想,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,经精心研究,反复科学论证,抓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充分利用丹山岭军事设施资源,开发红色旅游,作为青岛市首家以CS真人军事教育为题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基地。以电子设施,模拟实战使旅游者通过实践体现团队的能力,在实践中考验领导者,锻炼、战略,战术性思考,放松身心,充分锻炼身体,亲身体验战争,重走革命先辈战斗之路,让攻克丹山岭的壮烈战斗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入人心,世代流芳。

单击放大-丹山简介
单击放大-丹山夜景
单击放大-和谐家园
单击放大-丹山远景
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