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山首页 |红色之旅 | 丹山简介 | 丹山文化大院 | 丹山和谐家园 | 丹山欢迎您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
二十一世纪的丹山 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丹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丹山 解放前的丹山
站点公告

    丹山,明朝嘉靖年间(一五二二年—一五六七年)立村聚户,相传由二郎神担山而得名,面积二点六七平方公里,一千三百三十八户,三千七百一十三人,有二十余姓氏。
    社区党总支、居民委员会凝聚了居民的智慧和力量,为美丽、富饶、文明的丹山励精图治,奋力进取,广造福祉。社区面貌焕然一新,居民安居乐业。
    和谐丹山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农、工、商、学、家业繁荣兴旺。丹山人子孙繁衍,爱党、爱国、爱民、爱社,浩气长存。

亲身体验战斗实战、红色之旅 追寻革命前辈足迹、重走解放青岛最后一道防线
丹山简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


   1960年,由于帝、修、反的封锁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,造成了人民生活艰难困苦,吃不饱穿不暖,以野菜、树叶、树皮充饥,丹山村成了出名的讨饭村。

   1961年为了生产救灾,丹山大队也分为东丹山和西丹山两个生产大队。东丹山大队由王新三任党支部书记,招京法任大队长。西丹山大队由陈崇钢任党支部书记,陈良本任大队长。

   1966年7月东西丹山两个大队合并为丹山生产大队。陈崇钢任党支部书记,王新三任大队长。在此期间,实行了包产到户,联产计酬等一系列生产救灾措施,人民生活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

   1964年在国家的扶持下拉上了电,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。大队建起磨坊,彻底告别了人推畜拉的碾磨加工粮食的历史。以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兴修水利,修建了从山东水库到西岭长达3600余米的农田灌溉渠道,使丹山大队90%以上的土地成为水浇地。同时建起了压花坊、豆腐坊等队办企业。

   1967年春,由于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夺权,丹山党组织停止了活动,大队干部停止了工作。

   1968年11月,成立了丹山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,王本珂任革委会主任。

   1970年2月,建立了丹山生产大队党的核心领导小组,陈崇钢任组长。

单击放大
单击放大
单击放大
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 您的链接